文丨宗威
年底熏点腊肉腊肠,在湘赣云贵川一带,是多年以来的习俗了。
但四川巴中下辖的通江和南江两县,近日相继发布通告称,城区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,熏制腊肉、腊肠等需送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。两地城管部门的解释是,出台这一规定是为了应对大气污染防治,兼顾环保和用火安全。
为了更好更清新的空气,巴中这两县的出发点是好的。身处四川盆地边缘的巴中,秋冬季整体空气质量确实一般。就说11月23日这天吧,当地空气质量指数在150左右,属于轻度到中度污染了。
但为了控制空气污染,就不让人私自熏腊肉,真的合适吗?
有关熏腊肉对空气污染的影响,过去一直有讨论。巴中通江和南江两县,也不是第一个以防治空气污染为由,禁止城区私熏腊肉的地区。早在2015年,重庆环保局等多部门,就开展过集中整治烟熏腊肉等行动。
重庆的治理行动引发舆论关注后,有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环保志愿者,连续3天走访了主城区10多个腊肉熏制点,使用专业仪器检测PM2.5。结果显示,单个腊肉熏制点影响范围相当有限,基本上不超过50米。
(资料图片,图文无关)
西南大学研究雾霾预报和防治的专家彼时也表示,虽然熏制腊肉会产生PM2.5,但规模太小,只会影响很小范围,只要稍微离远一点,影响都比较小。
所以从科学角度来说,把空气污染加重的锅甩给熏腊肉,显然是站不住脚的。
而且,集中熏制就能减少空气污染了?虽说很多地方都表示,集中熏制点使用的是无烟设备,可有关部门有没有实地检测过,这些所谓的无烟熏制,真的很环保吗?没有用科学数据说话,难免会让人质疑。
有意思的是,媒体采访的南江县某村熏制点负责人表示,他们是政府指定的熏制点,“保护环境只是一方面”。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,如果保护环境不是该政策的全部考量,那还有什么考量呢?
展开全文
另外,政府指定集中熏制点,参照的标准是什么?有没有通过正规的筛选程序?收费有没有依据?
(资料图片,图文无关)
很可惜,目前从政府的通告中看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。而从媒体采访的几家集中熏制点来看,收取的加工费或材料费,多在1块多到4块一斤肉之间。若按最高4块一斤算,现在肉价在15块上下,熏制费用都占到肉价的四分之一了。
而且,通江县指定的一家集中熏制点,要求必须购买自家公司的肉——主要是26块一斤的黑猪肉,加工费3块5一斤,包装费另算。
这种近乎垄断的、一本万利的生意,很难不让人怀疑,环保只是挡箭牌,想要赚钱才是真。网友猜测,这些熏制点是不是通过不正常手段,获得指定资格的;或者有关部门利用他们充当“白手套”,年前来一波增收。
不可否认,随着城市化的加速,熏腊肉这类流传乡间的做法,在城市已不太合适。每年秋冬季,都能看到私熏腊肉引发火灾,甚至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新闻。从消防安全考虑,在城区设立集中熏制点,或许是个可行方式。
但扣上空气污染的大帽子,指定熏制点的程序不清不楚,就有点不合适了。巴中不妨学学同在四川的乐山,该市去年底在城区设置了4个集中熏制点,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免费熏制腊肉腊肠,据说很受当地市民的欢迎。